第84章 核心-《城中村六个平方》
第(2/3)页
每个班组三班轮换制,班与班之间每十二小时换班,一天只换一次班,白班和晚班。三个班组轮换,上够一个白班十二小时,连休二十四小时,再上一个晚班十二小时,再修二十四小时,再上一个白班。
起初,王丹平特别不理解。这样安排班次的目的何在?既然三班倒,为啥不是每班八小时呢?一个班连上十二小时,谁吃得消?尤其是晚班,上到后半夜都疲惫不堪,还怎么干活呢?
到了分拣车间,杨主任才给他解释这样排班的目的。
中心局的作业跟一般的作业不同,要接省内二干来的汽车邮件,同时要接火车带运的邮件。车辆不停不歇,没个定数,一天忙闲不均。邮车到来,紧急忙活一阵,卸车、分拣、入笼、装车、发运。忙完这一车,就有一点空闲时间。接着再来邮车,在同样的操作再来一波。中午和下午,还要把营业网点收寄的出口邮件分拣、发车。一进一出,保证早上到各县区的进口邮件全部带运,也要保证下午各县区的出口邮件全部出口。
一整天时间里,只有下午六点到七点之间这么一个小时,没有进口的车要卸,也没有出口的车要赶发。只有瞅这个空档换班,可以做到班清。要不然,这车没卸完呢,该换班了,上一班的人就会懈怠,反正下一班的人要接手,能拖尽量拖。还有,一车邮件分两个班组卸车,信息容易出差错,分拣差错率上升,影响用户体验。
实在没办法,只能采取三班两运转的模式。但是,这种模式的弊端非常明显。就是每个班连续工作时间过长,铁打的人到了最后都会扛不住。因此职工便有了情绪,为此也闹过上访,状告邮政局草菅人命。后来市局出面,各方协调,把挑头闹事的几个人员给摁了下来,才暂时恢复运转。这种模式也就一直沿用至今。
王丹平站在这上千平方的分拣车间里。一台皮带机轰轰隆隆,二十三小时不眠不休。车间被分成了好几个大大的格子,把五个小组隔开。大大小小的笼车在场地里左右穿梭。叉车、板车也悉数上场。员工们穿着标志服,带着口罩,闷头分列在皮带机两旁,不停从上面挑出一件件包裹,扔到身边的笼车里。
在场地的一角,皮带机伸出,四个工人分列在皮带机两旁,两人在车内卸车,两人拿着剪刀把邮袋剪开,用扫描枪扫描袋子上的条码,接收邮件信息。分列两旁的四人,拿着笔,在每一个邮件上画着数字,动作飞快。
转动的大盘接着数个可移动皮带机,有报纸的袋子,直接传送给报刊组;有平信袋,直接传送给平信平刷组……忙而有序。
杨主任带领着王丹平从车间东头,一直走到西头。王丹平看得是头晕目眩,一时还没理清这里面的任何思路。皮带机的轰鸣声和不停运转让他头脑发晕。可能是盯着皮带机看的时间长了,他甚至有呕吐的冲动。
这么大一个班组,维持运转实属不易。他不禁暗暗佩服起这个杨主任了。
“杨主任,这一百来号人。你是怎么管理的?这么庞大的工程,要管好还真不容易呢。”王丹平说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