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0章 父亲-《城中村六个平方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父亲是传统的农民,日出而作日落而息,朴实、善良。

    王丹平从小学习就好,从小学到高中,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。他也是这个小山村里走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,曾也是父母的骄傲。

    王丹平是八零后,没有赶上国家义务教育的好政策。上完初中后,父亲就主张让他上中专,以他的成绩考上市中专没半点问题,出来回乡当一名小学教师,也算端上了铁饭碗。这就是父亲最大的心愿。

    可王丹平有自己的想法,憋着劲要上高中,为此还跟父亲堵气大吵一架,连着几周在学校里留宿不回家,最后还是母亲怕他饿坏了,偷偷去学校给他送干粮。依着父亲的说法:别惯着他,饿死活该!

    这场战役最终以王丹平的胜利收场,母亲起了关键性作用。用她的话说:只要儿子肯上,砸锅卖铁也要支持。

    就这样,王丹平顺利上了高中。报名的时候,一百八十四元的学费和课本费难住了父母。别家孩子都报名了,王丹平的母亲还在四处卖绿豆、卖红薯、买豆腐凑钱。

    最后四十块,母亲是问本村一个精神有些障碍的男人借的,母亲说好了,等年底年猪卖了还他五十块。

    母亲凑完钱风风火火带着王丹平去报名,别家小孩已经开课两天了。

    母亲走后,王丹平趴在教室最后一排书桌上暗暗淌眼泪,他发誓要好好学习,一定要考取大学。

    高中三年,王丹平紧衣缩食,成绩也从没落到年级第二。为了留住生源,高二起,学校免除了他所有学杂费和住宿费,也算为家里减轻了负担。

    也是因为他上高中要考大学的原因,父亲不得不在农忙之余去工地上干活,往往白天去工地,晚上还要在自家地里忙活到后半夜,非常辛苦。

    父亲主要给人家修梯田,一天能挣四十块钱。

    修梯田就要抬石头,粗铁丝打结成环状,当地人称之为“筺”,两根筺分套在石头两头,用一根木杠从顶部穿过,两人就能抬起三四百斤重的大石头。

    父亲在一次抬石头过程中脚下打滑,伤了脚腕。情况比王丹平这次还严重,肿得连裤脚都剪开了。

    那次刚好学校放大周末,王丹平在家。当时不具备医疗条件,父亲也是用这种方法来拔除瘀血的。

    只不过,父亲用的是竹筒,特制的。凡是出体力活的家庭都备有一套,当地叫“斑竹筒”。

    “做法很简单,入秋后取拇指粗细的斑竹,取中间几节,一头留底,一头开口,削薄到能透光为止。置于沸水中蒸煮半小时,晾干即可。平日里用塑料袋密封保存,需要时拿出来,可反复使用。”父亲讲。
    第(2/3)页